close

作家曾陽晴婚後第七年,與妻子愈來愈疏離,兩人交集只剩一起養的那隻貓。到現在結婚二十幾年,他是如何從渾身帶刺、不肯接收對方情緒的中年男人,變成做每一件事都會想到妻子、願意分享與傾聽的溫柔先生?

 

  • 2013-05-20 親子天下雜誌 45期    文/李宜蓁

結婚七年,別人家的小孩都可以準備上小學了,曾陽晴跟畫家妻子劉宗慧的頂客婚姻,卻是兩條愈走愈開的平行線。平常,他寫稿、她畫畫,互不過問,各過各的。曾陽晴每天想自己的事情,認為妻子也應該照顧好自己;如果他這個時候不想溝通,就希望妻子不要來煩他。兩人溝通,有跟沒有,都沒關係。

妻子隔一陣子就抱怨他的冷淡,說她要一個「什麼都可以聊」的婚姻,曾陽晴聽了不高興,覺得婚姻「真沒意思」。那段時間兩人曾合作出了一本書,過程完全是公事公辦,妻子一抱怨,他就決斷的說:「那就不要合作啊!」「離婚」是一個隨時可以端出來的選項。

婚後每一年, 妻子詢問曾陽晴「想不想要孩子」時,他沒考慮就搖頭說不。他非但對婚姻不信任、不看重, 不相信世界上有真實的愛,更懼怕親子關係,因為「按照我追求自由生活的邏輯,最後我一定會跟父親一樣亂搞,若有孩子,他一定會恨我。」曾陽晴的父親在他國中時貪汙被抓,成為他前半生的羞辱印記, 且父親在外面有好幾個家,每到年夜飯,父親急著趕場照顧別的家, 總把氣氛弄到非常僵。曾陽晴求學一路表現優異,一心想靠成就走出陰影,卻愈陷愈深。

走出原生家庭的傷痛

婚後七年的低潮中,妻子邀請他一起去教會。信主後,他們的相處模式並沒有一夕之間戲劇性的變化,反而是上帝在一次傳福音的機會裡,接納了生命亂七八糟的曾陽晴,用祂的愛代替父愛,使他有勇氣,回頭處理那個來自原生家庭甩不掉的大包袱。後來曾陽晴從《聖經》中清楚看到自己的缺失,妻子也用自身改變帶動了他,婚姻關係終於從谷底爬升,「《聖經》說,不求自己的益處, 要求對方的益處。我以前就是只想到自己,看到這段我就想:對方要什麼?要我跟她分享生命,要我提出對生命的前景,她不要我像悶葫蘆一樣沒反應。」

於是曾陽晴開始肯主動照顧妻子的需求。他訓練自己養成習慣,每天回家就跟妻子報告:今天做了哪些事、有哪些感受跟判斷。比如記者採訪的前一天,曾陽晴跟太太分享去花旗銀行演講的心得,他覺得自己講得還可以、大家反應又如何等細節,「若是不要求自己,我就不會做,我是一直習慣活在內心世界的人。」

後來曾陽晴想通,原來妻子喜歡逛街也是這個「分享模式」的變形。她喜歡跟先生討論,這件商品有趣嗎?家裡需要嗎?於是曾陽晴不再排斥陪妻子逛街。他也常常觀察到,妻子有時畫了一整天,晚餐下廚弄得滿身油膩,收拾費工,她又認為自己應該要繼續畫畫才對,最後家裡氣氛就不是很好。因此他會經常建議,全家人一起出去吃飯,好整以暇享受晚餐時光。

以往是平行線的兩人,現在做什麼事情都會想到對方,在心靈上必定保持同步。「有些事你可能一個人去做,但是你必須想到她,」任何一個晚餐、通告或採訪邀約,曾陽晴都不會自己先答應、事後再告訴妻子,代表對另一半的尊重。

孩子是加入者,未來會離開

女兒果果的來到,也讓曾陽晴夫妻更加認定彼此,因為「夫妻相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」。孩子的世界就是爸爸加媽媽,要是爸媽關係不穩定、甚至很衝突,對孩子簡直是地獄。他們認為,夫妻應該是家庭中心,孩子是加入者,未來會離開,因此夫妻要合作,用愛與教育,預備女兒獨立的能力。

當被問到:女兒難道不會因此而失落嗎?曾陽晴張大眼睛說:「怎麼會!孩子看到爸媽連結得這麼緊,會得到一個典範,以後她會尋求這樣的愛情。這才是父母能給的、最珍貴的禮物啊。」

雖然果果已十四歲,從小在家教育早已上軌道了,曾陽晴夫妻偶爾還是會有教養衝突,但孩子永遠是他們美好而喜樂的負擔,「我不後悔有小孩,唯一後悔是沒有多生幾個,小孩真的很棒, 只要肯花時間陪伴,父母會重新再長大一次。」

夫妻溝通模式剛開始轉換時,曾陽晴在傾聽跟分享這兩塊也常常「卡住」,所以聰明的妻子發明了「睡前故事時間」這招,讓他每天練習跟最親密的人說話。妻子也不吝在孩子面前大為肯定他替家裡的付出,這對男人來說是種尊榮,「非常非常非常」重要,不要讓男人的努力像打在棉花上面一樣。曾陽晴打了個妙喻:就像女人辛苦煮飯,家人非但沒有回饋,還說「鹹死了」一樣讓人抓狂。

兩個人從有沒有溝通都無所謂,到做什麼都會記得把對方考慮進去,曾陽晴夫妻在愛與承諾中相互成長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源於http://m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49193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a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